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新闻 > 正文
中国粗放世界工厂模式已入绝境
发布时间:2012-03-01    
摘要:倘若伊朗战争爆发,中国将不得不深刻反思粗放的“世界工厂”模式。

  倘若伊朗战争爆发,中国将不得不深刻反思粗放的“世界工厂”模式。
  随着救助希腊最难关通过,伊朗战争再次回到国际金融市场的聚光灯下,国际原油价格上周飙升,大涨4.33%,站上了每桶110美元。过去16个交易日更是大涨了13.8%。
  油价大涨立刻大幅增加了中国石油进口成本。2011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60.5%,总量为25378万吨,共花费1966.6亿美元,平均每桶105.72美元(应含运费)。国际油价每上涨10% ,就意味着中国要额外支出近200亿美元。
  这仅仅是围绕伊朗石油危机的开始,现在只是伊朗停止对英法供油,倘若美国和以色列对伊朗发动战争,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三个月以上,国际油价将至少涨到每桶150美元以上,甚至 200美元以上。
  这并非危言耸听,一个参照是,2008年7月,美国上一次逼近攻打伊朗时,美原油价格暴涨至147.94美元。如果油价上涨到每桶200美元,中国2012年进口石油总量不变,中国将为石油多 支出近2000亿美元。
  更麻烦的局面是想买石油买不到。封锁波斯湾的霍尔姆斯海峡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此湾最窄处仅38.9公里,平均水深70米,一艘30万吨的超级油轮的高度在50-60米左右(约20层楼高), 即如果交战方的潜艇击沉一、二艘正驶在最窄处的超级油轮,波斯湾就将被封锁。
  2011年波斯湾进口石油占中国全部进口石油比例为40.2%,也有数据表明,在2011年12月,波斯湾进口石油已超过进口石油总量的50%,当今中国石油战略储备的主流说法是30天,中国的 工业和民用石油将在波斯湾被封锁60-74天后,无法正常供应。换言之,倘若伊朗战争爆发2个月后,中国的私家车将大规模停驶,中国的轿车工业将全面停顿。
  可能出现的最糟糕的情况是,在国际油价大涨,带动国内石油和煤炭价格大涨的同时,国际粮价同时大涨1-2倍,中国的CPI将上涨到10—15%,更多的房地产商破产倒闭,更多的购房者断 供,楼价大跌50%以上,国际热钱大量外流,中国遭遇不亚于1990年日本的严重经济和金融危机。
  上述可能性在今天已经绝非杞人忧天,而很可能是未来一年内,甚至半年内发生。即中国相当可能遭遇石油供给的扼喉危机,即中国的粗放型世界工厂模式已经走入死胡同,或者是中国 为全世界供给商品的高消耗模式最后撞上了南墙。这个已难以避免的最坏结果,是现实对于中国“摸着石头过河”式发展的报复,也是对中国长期以来漠视顶层系统性战略设计的惩罚。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力挺人民币不贬值,同时因为加入WTO,为中国把握“世界工厂”创造了条件。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未必是错,错的是中国根本缺乏与世界工厂战略相匹配 的一系列战略保障,而是仅仅以GDP增长为导向,在眼前既得利益推动下,不惜代价地有水快流,涸泽而渔,终于给自己的咽喉上套上绞索,并将绞索交与他人之手。
  “世界工厂”的基本模式,一端是进口能源资源,另一端是出口成品。世界工厂的良性发展,必定要靠向上掌握资源,向下控制销售通道。然而,我们却一错再错。
  一错在于,中国“世界工厂”获得的贸易顺差,理所当然地应当大量增加石油、铁矿石等资源能源,最好的是用贸易顺差收购上游的矿山资源,以控制原材料成本,避免上游提价扼喉。 然而,实际操作中完全反向行之,巨量的外汇储备购买了天量的美元欧元债券,转化为西方人的保障福利,外汇储备中几乎没有任何石油储备。近几年有关方面终于意识到这个危险,但油价 已经居高不下,战略储备仅仅30天,距离西方大国普遍的90天有很大的距离。
  二错在于,中国未能有效治理内部恶性竞争,形成各出口商品行业的龙头企业,能与下游欧美销售进行对等议价。同时将中国国内销售渠道的优先权拱手让给了沃尔玛和家乐福等,使之 形成了控制全球的垄断性销售通道,致使中国出口企业完全丧失了与全球销售商的议价能力,被锁定为跨国产业链寡头的附属车间。
  三错在于,在环保和资源能源利用方面的门槛极低,甚至长期没有门槛,使得中国资源和环保代价极大,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特别是水资源已经严重匮乏。
  四错在于,人民币不断的升值,加之中国出口企业缺乏与下游欧美销售商的议价能力,使得中国世界工厂不得不痛苦消化升值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失去了盈利和生存能力。
  五错在于,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致使国际热钱大量涌入中国进行无风险套利;商业银行大举向房地产贷款;同时,土地招拍挂制度极大地推高了地价房价,由此大大增加了中国世界工厂 的成本。
  六错在于,中国鼓励发展轿车等高能源资源消耗产业,而中国乃至整个地球根本不具备持续供给中国人普及轿车的能力。
  不止于此,现实中错误仍在继续,在2011年11月份以来,当热钱出现大量外流,市场已经预期人民币贬值,并且人民币一度贬值,可使央行却强行扭转市场意志,推动人民币继续升值。 使得6年前进入的1美元热钱得以兑换成1.3美元流出境外,赚的盆满钵满,而中国外储中的美元现金被急剧消耗。一旦伊朗战争爆发,大量热钱外流,中国央行可能出现匮乏美元现金兑付给热 钱的危机。
  总而言之,中国既有的粗放世界工厂模式已经走入死胡同,中国高能耗高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已经撞了南墙,中国高度依赖国际资源和市场的模式也走到了尽头,现在的中国必须深刻反 思,真正走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前迫在眉睫的有二件事必须做,必须立刻做:1,在外交上,中国须立刻发起“波斯湾航运安全”国际会议,这必将获得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应要求中东冲突各方,尤其是伊朗 、美国和以色列必须在各种情况下,无条件保证波斯湾的自由航运安全。2,立刻放开人民币的自由浮动汇率,一旦伊朗战争爆发,波斯湾被封锁,大量热钱外逃,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外储超 额损失。
  希望中国有关部门能够在最后时刻采取正确行动,避免最坏局面的发生。
  昔日部分国家战略策略建议:
  2004年6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入市”回合背后的中美战略争夺战:“双子星座”抑或“超级胎盘”
  “世界工厂”的未来却未必乐观。美国对华经济战略底牌潜伏其中。对美国最有利的是,OEM成为中国本土企业的最终命运,即被牢牢锁定在跨国公司价值链的底端,跨国公司掌控资本、 技术、标准、供应链等,将中国和美国两个市场利润的绝大部分攫为己有。换言之,中国市场和本土企业成为美国提供源源不断利润给养的“超级胎盘”。而沃尔玛就是那根“超级脐带”。 中国的存在仅仅是为美国这个“世界的惟一超大胎儿”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2005年12月30日《第一财经日报》:2006危与机:美国危机悬念与中国改革速度
  扩大内需已成中国当务之急。最迫切的是激活金融体系向世界工厂“回血”,加速商业银行上市,提高银行运营效率,降低企业贷款成本;而这又取决于A股市场股改速度,A股迅速恢复 再融资也有利于扩大直接融资。扩大国内需求,从宏观管理层面看,急需政府转变职能,削减开支,提高效率,将财政收入主要转向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公众开支上,从而降低民众 的未来忧患,提振居民消费信心。
  这是一场赛跑,比的是中国的改革速度和美国经济调整谁更快,中国内需扩大得越快,遭受的冲击越小;金融改革速度越快,中国越有可能化害为利——假如美国陷入经济危机,则全球 资本需要扶持另外的强大的金融市场,中国颇有希望。
  2007年1月5日《第一财经日报》:《警惕2007热钱:为2008酝酿新亚洲金融危机》
  2007年币升值幅度和汇率浮动空间是否扩大,已经成为中国能否预防和抗击亚洲金融危机卷土重来的关键高地,一旦这一战略要点失守,中国资产泡沫会加剧放大,而今,所谓“中国后 奥运衰退”的舆论已经时隐时现……
  可以想象,2007年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大于以往的任何一年,因为维持现在的人民币汇率政策不变,中国就拥有“定海神针”,而它也恰恰是热钱及其背后政治力量的“眼中钉”。 中国需要为捍卫这根“定海神针”下最大的决心,因为不会再有什么比失去它的后果更加严重。
  2007年6月21日《第一财经日报》:《平衡木上的人民币与美元》
  为找回已经开始失去的平衡,须将人民币年升值幅度控制在3%左右,使得投机热钱知难而退。也唯有如此,才可能真正为股市降温。
  与此同时,中国可以通过增收资源税,进一步降低、取消退出口退税,乃至新增出口关税的办法,提高中国产品出口价格,促使美元提高利率。此外,还可通过“反热钱法”严厉打击非 法偷渡的热钱,使其收益越来越低,而风险越来越大,标本兼治之下,就能够有效地遏制货币投机。
  如果我们能够彻底摈弃“本币升值国内紧缩”的错误理论误导;如果我们能够放下“中国须坚持独立货币政策”的思维症结,坚守人民币、美元收益基本平衡的中线,坚定而富创造性地 对冲外部流动性,中国的货币政策就能够理顺与市场的关系,最终摆脱资产价格与货币调控目标背道而驰的被动局面。
  2008年3月《第一财经日报》《当前汇率问题分歧根源与中国货币战略系统思考》
  人民币与西方主要货币一度的确出现了内在真实购买力的落差,但解决这一落差的办法不只有采取浮动汇率和资本项目自由化一个渠道。
  就像一个“三峡大坝”(所不同的是,国际经济上下游是在一个共同的封闭空间里),其上下游水位落差大,有三种办法将其水位拉平。一是一次性将大坝拆除,上游(西方)的滔天水量 瞬间扑向下游(中国),巨大的洪水将使下游的中国经济遭遇灭顶之灾,上游国家,特别是国际金融动荡的冲浪高手--国际热钱将成为主要的受益者;第二种是,通过提高下游劳动力、原材 料、土地、环境资源、社会保障等价格,用这些政策垫高下游的水位,这种办法会使下游国家--中国及其国民成为主要的受益人;第三种是,采用类似三峡大坝船闸式方法,把上游的船--经 常项目--放入上闸口,再把下游的闸口打开,或者相反,在这种方法中,上游的水(资本项目)会逐渐有一部分随着船流入下游,并逐步拉平上下游的水位。第四种是一次性重估。
  在上述四种人民币汇率政策选择中,第四种--人民币的一次性重估,因为时机窗口已经错过,同时学者们也找不到形成共识的重估标尺,已不具备现实可操作性;第一种--短期内闯大关 ,实施浮动汇率和资本项目自由化,将使中国经济遭到严重冲击,这是我们所坚决反对的。
  笔者认为,中国的货币汇率政策应当选择第二种和第三种的结合方式。选择中国最主要的贸易国的货币--美元为主要的盯住货币,以每年3%左右(热钱融资成本大约3%)的升值水平逐年 升值,明确资本项目合法与非法的定义界定,严厉打击非法的国际投机热钱。
  在其他政策配套上,容忍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保持人民币的正利率;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不排除采取一次性补贴全体公民和纳税人的办法,将投机热钱获得的暴利转回一部分给国民和 纳税人;提高土地价格、环境价格,国家将增加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社会保障、教育等公共开支。有力遏制房地产投机,提高第二套房的贷款和交易成本,加大政府投资的廉租房建设。进一 步加强向公正、透明、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借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避免股市大起大伏,维持慢牛市场,引进集体诉讼和举证责任在辩方制度严厉打击市场坐庄操纵行为,并借助比较健康活跃的市场,提高 资源的有效配置水平,扶持中国各产业的优势企业提高整合度,进而提升它们与上下游的博弈能力。
  大力增强中国金融企业的竞争活力。积极扶持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对现有国有金融机构,实现政企分开,除了少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银行外,在避免一股独大的前提下,积极推进 社会多种力量合力办商业银行,在明确严谨的经营业绩奖惩办法的基础上,推进经营者股权期权激励机制。从而增强中国金融系统的活力和弹性。
  与此同时,将增加黄金储备作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核心;将每年真实外汇收入的相当比例(热钱部分不可轻动),参考中国“世界工厂”的每年需要量,用于购买石油、铜、铁矿石等战 略性物资并不断增加储备,或进行海外矿产资源直接投资。逐渐改变单一以美元为交易结算货币的历史,按照与各国实际贸易量,与其使用该国货币结算,并按照与各国实际贸易顺差量比例 配备外汇储备资产的比例。
  在中国制造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国金融体系不断优化成熟、人民币的黄金货币抵押物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就可以逐渐增强人民币的汇率弹性,推进人民币作为国际交易和储备货币的进程 。这个过程可能要5~10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