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新闻 > 正文
低碳民企神雾专为工厂用废料
发布时间:2012-03-01    
摘要:以创新为核心,专注于发展节能减排燃烧技术,神雾研发出了60多项核心技术专利,设计、承包了700多项国内外大中型高耗能企业工业炉工程,神雾在低调中为中国的节能减排做着实事。

  没有宏伟的办公楼、没有广阔的土地,没有醒目耀眼的标识,在北京昌平马池口镇神牛路,北京神雾环境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低调”的坐落在那里。作为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之初便成立的企业,发展十几年来,神雾一直引领着中国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发展方向,为中国节能产业带来不断地惊喜。
  以创新为核心,专注于发展节能减排燃烧技术,神雾研发出了60多项核心技术专利,设计、承包了700多项国内外大中型高耗能企业工业炉工程,神雾在低调中为中国的节能减排做着实事。
  50万探路节能市场 一项技术“烧出”300亿
  “节能服务行业是一项‘功在千秋’的事业,但90年代中期的时候却很少有人提起。”神雾集团的董事长吴道洪却在那时就预见到了节能行业的巨大潜力,1995年,没有为别人打过一天工的吴道洪以50万元注册公司,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始在节能行业探索发展创新之路。
  1998年吴道洪带领其研究团队率先将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原理引入中国,并率先在中国发明了“蓄热式烧嘴”技术,率先在中国投产了第一座蓄热式烧嘴工业炉。
  “由于那时候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加上技术门槛不高,我们的节能技术很快就被很多公司应用。”吴洪道介绍说,看到节能领域的巨大市场,同类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通过使用、模仿、改进“蓄热式烧嘴”技术,广泛应用于钢铁、机械、有色、建材、石油化工、煤化工等领域。
  据统计,到2010年底,“蓄热式烧嘴”技术已经为中国的节能高科技企业带来了近300亿元的销售收入,平均节约化石能源20%以上,每年已可为国家节约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3000万吨以上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6500万吨/年以上。
  核心技术创新应用 非常规能源变废为宝
  “为了企业持续发展,我们神雾只有不断开发新技术,提高技术门槛,把竞争对手甩在身后。”吴道洪和他的研究团队一起围绕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这一核心技术,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蓄热材料技术、换向技术、浸没式辐射管加热技术等16个应用型技术,为钢铁、有色、机械、建材、炼油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工业与民用锅炉、城市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节能减排提供“一站式”综合技术解决方案。
  “我们目前工业上应用的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种类很少,数量也极为有限,而神雾开发的技术是充分利用非常规化石能源和低品位矿石能源,实现高效低成本工业。”吴道洪说,神雾的创新技术让中国可以使用的资源更多了,可以大大缓解中国对于石油、优质矿石过分依赖进口的局面。
  “有了这些技术让我们有了‘话语权’,即使再去进口传统化石能源和优质矿石的时候。也能让我们的企业去杀杀价。”吴道洪说。
  吴道洪还透露,针对很多特大城市已经出现的垃圾围城困境,神雾开发出蓄热式气化熔融焚烧新工艺和蓄热式旋转炉低温裂解新工艺,能够低成本清洁处理各种生物质、城市和工业固体垃圾,使垃圾燃烧后分解成为所需金属、水、天然气和少量废气。
  据了解,北京神雾集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获得各类核心技术专利60多项,已累计完成国内外大中型高耗能企业工业炉的设计及总承包工程项目700多项,平均节能30%以上,每年已可为企业客户节约能源折合标煤1000万吨以上,减少CO2等有害气体排放2000万吨以上。到2010年,公司的资产总额已近20亿元人民币,拥有员工1700人。
  盈利全投技术革新 神雾要久占行制高点
  “在节能行业上,技术每时每刻都要创新、都要突破,只有处于技术的制高点,企业才能快速发展。”吴道洪说,神雾集团还处于大发展的初期,除了提高技术别无选择,所以用技术赚的钱,又几乎全部投入到技术研发当中。
  多年来,神雾投资了4个亿建设了有国际领先、国内唯一的节能与低碳技术联合实验室及13套大型中试实验平台,还有3个实验平台在规划筹建中,这些实验室无一不拥有领域内的世界最新、最先进技术。
  除了实验平台,神雾还打造了自己的节能与低碳技术研究院、甲级设计院、节能装备制造基地。用技术引领企业发展。神雾集团节能与低碳技术研究院2008年获得“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称号,2011年获颁“北京市劣质铁矿石综合利用工程化技术研究中心”,并被确定为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在国内节能行业鲜有对手,神雾集团已经将自己眼光放到和世界节能企业竞争当中。吴道洪说,现在全球的专利保护越来越完善,要在世界节能行业上占领一些之地,就要从核心技术出发多元化布局。
  “只要我们先占了‘坑’,别人追起来就会越来越难。”吴道洪透露,神雾今年预计接到100亿大单,而神雾将也会用越来越成熟的创新技术挖掘出越来越大的节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