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郭台铭宣称:未来3年富士康将使用100万台机器人。这段因“数字”而吸引眼球的娱乐与经济头条,再次将“工业机器人”推到城市生活面前。
中国近二十年经常提到的Development“发展”一词,英文使用最早出现在十七世纪,意指与包裹与束缚相反的舒展和展开,用来形容生物舒展释放其自然所能允许的全部潜能,后来这个词比拟的领域逐渐窄化为经济增长和工业发展。被视为现代性的重要标志。这种“发展”至今天,已然衍变成多种形式。在工业机器人领域,“舒展”也不再是对机器本身潜能的开发。从“机器人”到“人与机器”再到“机器、人、机器”,工业机器人本身所代表的是人类生活的重整。其次,它更是工业生活与运行模式的一次重大突破。据统计,至2008年底,世界各地仅部署100万台各种工业机器人。其中日本机器人数量居世界首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是,2007年,日本机器人安装总量达350000台,欧洲国家工业机器人密度为每万名工人50台,美洲为平均31台,亚洲平均27台。而中国市场的预估数字如此:2011年预计新安装各类工业机器人9500台,市场保有量将达到48600台。
制造业的发展,预计工业机器人的装配量将会稳固上升。同时,与国际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规律一致,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正逐渐向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建筑、采矿等领域延伸。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市场潜力如何?存在哪些投资机会?机器人领航企业又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在本期特辑中,我们不仅搜罗全球工业机器人领域值得关注的相关资讯、产品、人物,还力邀国内外多家机器人巨头企业,听ABB、库卡、FANUC、众为兴、福士讲述他们各自的机器人发展之道(见《伺服与运动控制》2012年1月份“工业机器人那些事”栏目)。
未来中国工业机器人该如何发展?我们除从机器人报告中获取信息,对当下机器人发展瓶颈一针见血的机器人专家一致认为,“国产的机器人的市场还是集中应用在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国外的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在汽车跟精密装配加工行业,主要优势速度快、精度高、可靠性好。我国机器人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市场仍不成熟,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而优势方面也正是不成熟和处于初级阶段。正因为如此,借鉴同时,还必须自我发力。”
而我们理解为,“有意识地借鉴,有方向有力度的行动,这本身便是一次飞跃。而从行动在到意识,是我们对现状的深刻反思,也是我们对机器人瓶颈的重要领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更稳步前进与发展。唯有此,我们才能在‘100万台机器人’口号中获得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