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新闻 > 正文
施耐德电气眼中未来的制造业:能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4-08-14     作者:www.planteng.cn
摘要:杰里米·里夫金在他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到,我们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严峻的现实正迫使我们迅速的过渡到一个全新的能源体制和工业模式。即将来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在21世纪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杰里米·里夫金发现,历史上数次重大的经济革命都是在新的通讯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之际发生的。同时,里夫金先生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宏伟的未来蓝图:数亿计的人们将在自己家里、办公室里、工厂里生产出自己的绿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联网上与大家分享。
  而当下,我们看到的正在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是否就是里夫金所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契机呢?
  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市场面临双重的竞争压力。一方面,与西方巨头的技术劣势短时间难以突破;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面临东南亚等新兴地区竞争对手的低价竞争。在大本营的中国市场则在经历重大变革:1、下游需求放缓;2、制造成本持续上升;3、中国客户需求升级。面临这样复杂格局,中国工业和“中国制造”的未来之路应该怎么走?
  施耐德眼中的未来制造业之路
  “我们认为是时候实施节能了;是时候进行本地发电了;是时候进行连接了;是时候进行共享了;是时候进行集成了。”2014年7月,施耐德电气中国区掌门人朱海在“领创时代”峰会上,面对着在场的300多位中国机器制造业的各路群雄,他道出了施耐德对于未来工业发展脉络的判断。
  朱海认为,“短短几十年创造了“中国制造”奇迹的中国机器制造商们,如果他们可以从“在中国为中国” 的思维模式向“在中国为世界”进行转变;如果他们的角色可以从机器制造商向解决方案供应商进行转换;他们生产的产品如果能够具备互联性和能效管理功能,那么他们必将获得成功,成为世界级的机器制造商。”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记者发现施耐德为中国制造给出的药方,一直暗合了里夫金对未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判断:能源+互联网。
  工业物联网:施耐德的互联网思维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和IT技术的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加深,进入物联网的时代之后,一切都将在云端,机械设备如何更加互联满足用户的需要?对施耐德来说,他正在做的是,将以太网互联技术应用到其各类自动化产品上。从今年初,施耐德就开始着力强调它的工业自动化系统和产品的以太网连通性。施耐德正在将PLC,伺服和控制产品以及HMI人机界面通过以太网协议连接到互联网上,以满足机器设备用户对物联网连接、大数据和云服务的未来需求。
  “多年前我们把我们对机械制造业的客户价值更多关注在了提升单一机器的效率上面。今天大家应该看到了我们所提的四个清晰明确的概念:互联、灵活、安全和节能。现在我们处于一个物联网的世界,一个移动互联的世界。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单一机器的世界,而是更多的互联要求;同时,机器自动化乃至工厂级的解决方案都要求更多的机器灵活性,而不是单一的生产效率的提升。”徐骏说,“同样,客户也越来越关心整个机器的安全性,包括操作者的安全性,也包括整个产业链的安全性,每一个过程都可以实现可追溯、可管控;客户也越来越关心节能增效方案,所以我们对客户的价值理解在变化。”
  在桂林的峰会上,施耐德把整条生产线搬进了大会展区,有意思的地方是,这条生产线上你看不到任何人机界面。因为施耐德认为未来的手持移动终端设备都将是可行的人机界面,所有的机器都已可以通过手机、通过Pad来操控和调试;工程师、管理人员可以在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以外,通过无线互联的技术来操控。这是施耐德呈现给我们的未来制造业。徐骏还提到他心中的未来的制造业完全可以是一个分布式制造业世界,不一定是一个统一的大型制造业管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