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4、15日,施耐德电气在广西桂林举办了"领创时代"OEM客户峰会暨 VIP论坛。如何解决上面提到的这个问题,正是本次会议的主旨。面对中国OEM制造商面临的种种挑战,施耐德电气不仅深入剖析了这些挑战的形成原因和解决之道,同时也拿出了18款创新自动化产品,帮助用户更好地构建其解决方案。
对于国内的OEM制造商来说,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最关键的,也是最实实在在的。那么,纵观施耐德电气本次峰会所讨论和传递的理念与动态,有哪些部分最为可圈可点呢?笔者认为,基于国内大部分OEM制造商的现实状况和对市场的理解,此次峰会有两个亮点可以说是意义最大的。
网络互联开启OEM新业务模式
第一个亮点,是突出强调了网络互联性对于OEM制造商的重要性。
的确,对于以太网等技术在自动化产品上的深化应用,这样的趋势在业界已经没有什么大的争论了,这一点也并非只有施耐德电气在进行持续关注和投入。但是,能够站在OEM机械发展形态和OEM厂商经营服务模式的角度来论证这一话题,同时有能力一举对其全线产品进行有针对性改善的厂商,我们目前看到的还并不多。施耐德电气此次在这方面的理念诠释和实物展示,足以显现出其在这一方向上的有备而来。
首先,在施耐德电气面向OEM行业推出的一系列自动化新品上,已经对以太网通讯进行了全面的支持,这可以说是最基础的一步。除了基于以太网络实现互联外,用户还可以通过蓝牙、web visualization功能以及智能设备的APP三种方式实现设备和机器运行可视化的实时远程控制和维护。这使得针对OEM行业的网络互联涵盖了从组件通信到远程管理应用等多个层级的支持,为产线级乃至工厂级的多元化OEM设备信息互联应用提供了可能。
可以看到,这种深化到产品线规划层面的举措,其目的并非造亮点、造噱头,而是切实源于OEM行业近些年来一些越来越显著的需求变化。
一方面,是工厂用户对OEM设备、生产线的应用和管理形态在发生变化。随着产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相关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用户不仅仅要提升单台OEM设备的效率性能和可用性,更需要对所有OEM设备或产线的状态进行管控和优化,并跟其它的子系统进行联系,以实现在整个车间甚至整个工厂的更大范围内实现产能、设备状态、能效的全局提升。事实上,在国内很多生产行业中,对OEE、TEEP等指标及相关管理模式的认识和应用早已不是新的话题了。
另一方面,工厂用户在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上,也在更多地借助于远程维护、预测性维护等新的手段,这也对OEM设备的数据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这些需求,必然带来OEM制造商对设备互联性能的重视。正如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徐骏谈到的:"今后,我们的机器完全可以通过手机、Pad来操控、调试,可以在几十公里以外甚至上百公里以外,通过无线互联的技术来操控。"
除此之外,更值得一提的一点是:施耐德电气已经考虑到了今后数年中OEM制造商将要面临的业务模式的变化。
徐骏认为,机械制造业正在从产品解决方案走向服务。他谈到,原来国内的机械制造业,大多数OEM机械制造商的业务模式不外乎是销售新机器,卖完新机器以后,这些OEM制造商不一定会再跟以前的客户打交道,而是会转向新的客户继续销售新机器。
但是,随着行业市场的逐渐饱和,未来可供销售机器的新客户可能会越来越少,至少不会永远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到这个时候,OEM制造商可持续发掘的价值在哪里?徐骏认为,客户对现有设备越来越高的维护和服务需求,正有可能成为OEM制造商新的增长点。
徐骏谈到:"今后,OEM制造商为了服务好已有的客户,不但要进一步提升机器性能,还要对已经销售出去的机器提供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他既需要一个深度合作的伙伴来帮助他做到这一点,也需要一个技术平台来实现这一点,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客户自己在搭建这方面的平台。"
他举了一个例子,施耐德电气有一个客户做制冷机组,可以做到将所有的客户信息、实时运营状态接在私有云上面,实时帮助他自己的客户监控这些信息。事实上,对于很多国际化的设备供应商而言,这种通过远程监控帮助客户进行设备维护的方式,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服务途径。但在国内,并不是所有的机械制造业客户都有资源有能力去打造这方面的需求,施耐德电气恰恰可以成为帮助实现这种服务的合作伙伴。
例如据徐骏介绍,最早在明年年初,施耐德电气就有可能开始为这样的客户提供云服务,真正帮助客户掌握一度可望而不可即的创新业务模式。在这方面,根据客户的不同情况,施耐德电气有可能以以下三种方式来提供云服务。
首先,施耐德电气可以作为一个技术支持者,帮助OEM机械制造商打造其私有化的云;其次,施耐德电气也能够打造自身的公共云,并向机械制造业的合作伙伴共享其服务平台;最后,施耐德电气还可以以三方协作的形式,帮助OEM制造商搭建第三方的云平台。这三方面的模式,都在施耐德电气的打造过程当中。
软件:OEM厂商和最终用户共受益
第二个亮点,就是突出强调了软件的改善对于OEM制造业的意义。
对于国内OEM制造商来说,其应用的软件平台是否具有通用性和易用性,这一因素在其市场竞争中所起到的作用正在变得更加显著。以前,国内OEM行业一度比较重视"机"、"电"等因素的优劣,即机械部分和电气部分,OEM行业也一度被称为狭义的"机电制造业"。这个时候,大家更多地把软件作为一种附加品和基础性工具,很难将其作为设备一个主要的竞争要素来看待。经过多年发展,当前软件在OEM自动化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了影响OEM设备管控性能和使用体验的关键因素。
徐骏认为,软件不应该是硬件的一个附加品,而施耐德电气的未来战略,也绝不是只注重硬件方案和产品销售,而把软件当做附加品;恰恰相反,施耐德电气未来的战略是把软件作为一个核心战略来打造。
基于这一点,施耐德电气甚至把所有的以软件为主的业务进行了整合,单独成立了全球解决方案这一业务部门,可谓是专攻软件方面。在不同的硬件平台和统一的软件平台的基础上,通过了解、消化、吸收不同行业客户的特殊需求,打造出针对行业的特殊解决方案。
尤其是对于OEM设备所使用的软件平台来说,其高集成性和统一性已经成为了一个显著的趋势。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事业部机器解决方案负责人Elie Belbel指出,在施耐德电气推出SoMachine软件平台之前,像伺服、变频器这些不同的自动化组件各有各的软件平台。而统一软件平台之后,"领创时代"系列产品应用的SoMachine软件平台则可以同时覆盖PLC、伺服、变频器在内所有主要的自动化产品。
这使SoMachine成为了一个具有通用性的平台,既大大降低了设备开发人员的使用难度,也使整机系统的各个组件更具协调性。同时,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施耐德电气则在这个统一的平台上再提供不同的行业、工艺、接口等定制化模块。基于一套统一的软件平台,OEM制造商完全可以对一系列产品线的软件部分进行整体规划和开发,最终尝到"走三家不如坐一家"的效率优势,而不再竭力适应多家不同产品的不同软件平台。
今后,除了使OEM制造商受益,软件的价值还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最终用户的使用体验上。比如,通过对人机交互界面进行合理化、智能化的设计,可以使最终用户的操作和维护更加简便、高效、安全,减少必要的培训时间和风险,甚至能够优化工序。这对于饱受人力资源局限之苦的制造业工厂用户而言,也有着不小的意义。
互联和软件,也许确乎将成为国内OEM机械制造业的新机会,而施耐德电气已经做好准备,与他们共履这条挑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