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新闻 > 正文
全球格局生变:中国制造“世界工厂”地位遭挑战
发布时间:2016-12-02     作者:www.planteng.cn
摘要:中国目前仍是制造业竞争力排名第一的国家,但中国将在2020年前被美国超越,竞争力下滑至第二名。中国制造企业需要关注人才、技术、生态系统、合作模式等竞争力驱动因素,方能保持竞争优势乃至成功突围。

 综合评估来看,中国目前仍是制造业竞争力排名第一的国家,但中国将在2020年前被美国超越,竞争力下滑至第二名。
  中国制造企业需要关注人才、技术、生态系统、合作模式等竞争力驱动因素,方能保持竞争优势乃至成功突围。
  全球制造业“回到未来”
  曾经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业衰落了吗?我们和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连续多年对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进行研究,此前发布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表明:制造业将持续影响全球经济。从制造业对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就业机会,以及对总体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等方面的影响力来看,强大的制造业将为全球经济繁荣创造一条清晰的路径。


  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已然发生改变,先进的制造业技术成为释放未来竞争力的关键。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虽然目前仍排第一,但受制于经济增长放缓和人力成本上升,将在2020年被美国超越。中国制造企业需要关注人才、技术、生态系统、合作模式等竞争力驱动因素,方能保持竞争优势乃至成功突围。
  全球制造业格局之变
  随着制造业在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先进技术变得更加重要。事实上,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格局中,技术密集型行业占主导地位,成为它们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强有力途径。随之而来的是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先进制造技术为发达国家创造优势。随着制造业不断采用更先进与更精细的产品、工艺技术和材料,20世纪的传统制造业强国(即美国、德国、日本和英国)于2016年再次回到最有竞争力国家前十强的行列。这些投资于先进制造业技术的国家预计在2020年之前将保持在十强之列。
  出现两个强有力的区域集群。北美和亚太两个地区在制造业竞争力十强国家中占主导地位。北美三国(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全部位列前十强,并且有望在今后五年内保持十强地位。亚太区的中国、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已经位列并将保持十强,印度则有望从2016年排名第11上升至2020年排名第5。而德国和英国是十强国家中仅有的两个欧洲代表。
  金砖四国分解。在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中国和印度被企业高管看作是排名靠前的制造业国家,而巴西和俄罗斯的制造业竞争力则显著下降。巴西的排名从2010年的第5名降至2013年的第8名,又在2016年跌至第29名。俄罗斯从2010年排名20名降至2013年的第28名,2016年进一步下滑至第32名。
  “强力五国”崛起。马来西亚、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MITI-V”,也称为“强力五国”)预计将在未来五年跻入制造业竞争力前15强。借助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灵活的制造能力、有利的人口分布、市场和经济增长方面的优势,这些国家将像多年前的中国成为后起之秀。在未来五年内,它们的竞争力排名上升,中国则向具有更高价值和先进技术的制造模式转型。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挑战
  全球企业高管从人才、成本竞争力、工人的生产力、供应商网络、政策法规、教育、物理基础设施和创新生态系统等12个维度对各国制造业竞争力进行评估,人才是全球制造业竞争力的最重要驱动因素。成本竞争力、工人生产力以及供应商网络也很关键,特别是在经济增长缓慢时期,控制成本、提高生产力以增长利润,对制造商来说仍然非常重要。
  综合评估来看,中国目前仍是制造业竞争力排名第一的国家,但中国将在2020年前被美国超越,竞争力下滑至第二名。
  中国在2010年、2013年和2016年连续三年蝉联制造业竞争力排名第一,靠的不仅是低成本,还有它日益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中国显著增长的研发开支、每年大量理工科专业毕业生、注重技术商业化以及强劲增长的风险投资,都成为中国发展创新生态系统的有利条件,可以巩固先进技术在未来制造业中的作用。
  在某些技术领域,如高性能计算,中国已经领先于美国,这点可以从中国研制出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天河2号得以证明。就各种技术的重要性而言,高性能计算连同预测分析和智能工厂被中国制造业高管视为最有前途的先进制造技术。
  然而,中国无可争议的第一名已经受到挑战,源于制造商们对中国经济衰退和制造业增值下降的担心。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9%,创20多年来的新低,而经济放缓有可能进一步持续,预计2016年经济增速将放缓至6.7%,2017年至6.6%。
  不断下滑的制造业活动是造成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之一。中国工业附加值在2007年增长14.9%,达到其峰值,而到2015年已减少了一半以上,降至6.1%。需求下降引起工业活动下滑,进而导致工厂产能过剩。中国汽车行业(商用车)的产能利用率已经从2009年的100%降至2015年的80%。制造业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45%下降到2015年的40%,其中大部分价值转向服务业。
  劳动力成本是另一个困扰。自2005年以来的十年期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5倍;比1995年涨了15倍。因为担心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把它们的生产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或搬回自己国家。人口老龄化是计划在中国投资的制造商担心的另一个问题。20年来第一次出现劳动力人口(15岁-64岁年龄段)的年增长率为负。到2030年,年轻人口(即15岁-39岁的群体)所占的比例将有可能从2013年的38%下降到28%。
  这诸多挑战使高管们认为中国将从2016年无可争议的第一位降至2020年的第二位。
  为了在全球制造业领域取得成功,中国企业需要对制造业竞争力的某些关键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方法:
  首先,确保人才是“重中之重”。致力成为“雇主首选”,企业专注发展差异化人才战略,包括差异化的人才招募、培养和保留策略。同时应致力于发现和建立新的合作模式,以便有效利用组织以外的人才资源。因为全球高管将人才列为竞争力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国家和公司之间的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
  第二,利用先进技术提升竞争优势。先进技术无疑将强化制造业竞争力。21世纪的领先制造商已经通过结合先进的硬件与软件、传感器以及大量的数据与分析,将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融合,催生更智能的产品与工艺,并连接客户、供应商和生产商。预测分析、物联网、智能产品、智能工厂以及先进材料的开发和使用将对未来企业竞争力极为重要。
  第三,跨越传统界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合作伙伴的优势。以创新的战略拥抱更广阔的生态系统,整合并利用制造业集群、技术集群和合作伙伴的优势。企业若能够跳出传统的“供-产-销”价值链条,引入跨界的生态伙伴,通过创新和价值挖掘提升企业价值,生态圈的立体化也会增加与其他生态圈重叠的概率,让企业在竞争中有更多机会突围而出。未来,企业竞争力将与它的合作网络和生态系统的强度和稳定性息息相关。
  第四,找到全球化发展的平衡之道。全球化的制造业企业需要更成熟的工具和战略,从人才、技术、运营、财务、税务和监管的角度对企业进行优化。这种优化的核心在于充满挑战性和快速发展的新市场中,实现各种驱动因素的平衡,包括人才管理、创新产品组合、成本竞争力、制造业基地以及供应链。事实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和国家均在采取更加平衡的方法,运用多重驱动因素建立增长基础,提升全球竞争力。
  最后,培养巧妙的、战略性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中国,鼓励或直接投资科技、技术转让、可持续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正在帮助中国企业创造竞争优势。政府越来越意识到制造业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带来显著利益。同样,制造企业深知政府政策对企业成功至关重要。国家正努力改善执行不力的或过于官僚的制造业政策,加强制造业基础设施,同时寻求以更有效的方式与企业合作。反过来,一些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正瞄准全新、强有力的战略性公私合作模式,以推动无法独立完成的改革。毫无疑问,中国和中国企业都在全球竞争领域经历着一次重要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