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华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多方携手,集结传统大型设备制造商共同举办了“工业智造、联接未来”的研讨会。这场由制造、物联网、ICT通信、科研等多个阵营为主力的中国制造共同体通过互通有无、探索并实践着智能制造的演进变革之路。
最近,工业领域刷屏的最大新闻莫过于GE新任CEO对工业互联网业务的剥离、裁员,一阵来自美国的冷空气让全球工业领域紧张了起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十九大对我国的制造业提出了一个“激进”的小目标,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提早了十年:即通过20年(原计划30年)的努力,在2035年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这一目标对于我国尚处于转型中的庞大工业制造而言,既是动力也是挑战。针对这一轮工业革命在我国实现情况,以及“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实际存在的多重问题,传统工业设备制造商、服务提供商、ICT解决方案提供商、企业客户、研究机构、资本、政府等正在紧密结盟、共谋发展。
由多方力量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和思路解剖当前制造业的新模式,会交汇出怎样的火花和出路?最近,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华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多方携手,集结传统大型设备制造商、以及物联网领域新锐媒体物联网智库共同举办了“工业智造、联接未来”的研讨会。这场由制造、物联网、ICT通信、科研等多个阵营为主力的中国制造共同体通过互通有无、探索并实践着智能制造的演进变革之路。
立足我国工业制造四大特性,寻求弯道超车突破口
众所周知,庞大的制造业的内涵十分广泛,它在各国各地的基础、侧重点、政策、市场情况各不相同。因此,无论是工业4.0还是工业互联网的先进路线,拿来主义直接套用是不现实的。面对这一轮来势汹汹并将持续变革的工业革命,如何制定符合自身国情的工业转型战略,已成为上至我国国家领导人、下至工业制造商共同关注的议题。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振岩先生表示,作为中国制造2025明确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我国的电力装备行业趋势已经发生巨变。由粗放式向智能化的转变、融合先进制造技术,大力推动智能制造,快速提升电力装备质量和效率,降低成本和资源能源消耗,已成为我国电力装备行业转型升级由大做强的关键。
电力行业的行业趋势代表了我国工业制造的一个缩影。在探讨各种概念和趋势之前,不妨先总结下我国工业制造的基本国情。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首席专家董景辰先生认为,四大特点很好地诠释了我国工业制造的现状。
第一:制造大国。这其中包含了大体量和大市场两个方面。
中国制造号称世界工厂,体量毋庸置疑。与之对应的是巨大市场,中国市场在全球的工业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大而全的工业需求。
在联合国对于制造业的定义里面,只有中国的工业制造囊括了522个全部小项。如此大而全的产业,诉求自然也最丰富,因此,制造业规模大中小、生产需求多样化、碎片化、个性化的特点尤为明显。
第三:基础薄弱,参差不齐。
我国工业制造起步较晚,无论是核心设备和零配件,还是核心技术、产业质量、劳动生产力等方面,我国工业制造综合竞争力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
然而,薄弱不是唯一的问题。在冗长的产业链上,不同体量和技术实力的企业以不同的速度追随工业革命,导致参差不齐的现状。当一部分企业已经一只脚迈进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大门,还有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尚未踏上数字化的转型的征程。差距之大,纵使工业4.0+工业互联网也惆怅无从下手。
第四,强大的IT技术实力后盾。
重点来了。虽然我国工业看似又笨又重,然而时逢物联网时代的春风,智能制造最强搭档,通信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综合技术在我国有着长足积累和发展。在上述领域,我国正在甚至已经位居全球第一梯队,它们不仅将极大改善现有的制造流程,更大的潜力在于助力实现真正的、本土化的智能制造,成为中国在全球工业格局中的最强动力。
智能制造的大门被推开,我们不仅看到了全新的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也看到了工业制造的内涵与外延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数据、通信、云服务、人工智能等ICT科技基因的玩家正在悄然入局,并越来越紧密地融入传统制造业。它们将为传统制造业输入哪些全新的血液?双方将碰撞出怎样的新模式、新趋势、新展望?如何为我国智能制造提速?
关于这个话题,顶着“通信巨头”的头衔、实则已深入制造业20余年的ICT供应商华为,借此机会向外界展现其联接工业与物联网的技术实力。
华为全联接助力智能制造
近年来,ICT技术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十分强劲。关于ICT技术在工业制造领域的潜力,通信研究院技术与通讯研究院副总工李海花认为,主要体现在通信网络、平台支撑、安全体系及芯片、操作系统等方面。
根据自身传统优势,华为中国战略Marketing部部长郭豪翀表示,华为一直致力于成为ICT产业的驱动力,为行业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最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我们也遵循“共生共赢”的生态理念,与客户、伙伴一起打造行业标杆,影响行业标准,完善行业解决方案,分享产业发展的成果。
一、通信
作为智能制造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通信网络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关键挑战。首先,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广泛可靠的通信技术是基石。它是连接人、设备、产品、移动车辆(包括AGV机器人等)、不同系统、不同车间部门等核心生产要素手段。其次,在实际制造场景中,对通信网络环境的要求更高: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是最基本的,未来,随着智能制造场景中连接数的海量骤增,新的需求将更加严苛。
因此,这也催生了不同物联网连接技术之间的良性竞争发展态势,它们应对不同的工业应用场景,共同反哺了智能制造的高速发展。同时,为了未雨绸缪应对更大体量、更为稳定可靠的工业通信网络难题,各种技术之间的标准化工作也在加快脚步。
二、工业云平台
作为智能制造综合技术的核心载体,工业云平台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智能化向工业生产渗透的方方面面,也成为全球各大工业巨头、乃至ICT领域玩家竞相角逐的焦点。基于工业云平台,从设备数据的采集、传输、云服务、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决策、具体的行业应用,可以看到工业数据在云平台中得到了全方位的流动,为具体行业带来完整的价值输出。
因此,华为将基于自身所擅长的连接技术和云服务的主要优势,并联手传统制造业伙伴,打造了面向工业领域的完整的工业云平台。它包含针对联接管理、软件开发、预测性维护、场景测试等多个功能的专有平台。
无线工厂通信平台
为了实现机器高效协同作业的工业场景,华为针对性地推出了“真正的”无线工厂通信解决方案。它针对高度自动化的机器、设备、车间、物流运输,提供稳定的无线覆盖的ERT解决方案,取代WiFi,满足了高带宽、高稳定及广域传播的工业场景要求,保障了无人工厂、可视化作业、移动式生产场景的安全与稳定。
FusionInsight大数据分析平台
它致力于解决传统制造业最底层的海量连接,数据孤岛,数据安全等问题。同时提供大数据分析能力,为其研发、生产、运营、营销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变革提供决策和洞见。
软件开发平台
未来,云化的工业制造领域对于各种行业、各种场景、各种功能的APP需求将出现暴增。因此,如何快速搭建应用开发团队也是制造业企业的必修课之一。为了降低企业开发的准入门槛,缩短其开发周期,华为基于其团队的制造经验,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了大量易用的软件开发接口,完整的底层架构一站式提供,使其专注于自身业务组建和优势特点的充分发挥。
Open Lab
众所周知,联合测试对于设备、通信环境、云服务的成本非常高,而Open Lab将华为在上述领域的传统优势开放共享,该实验室可为制造业合作伙伴全新的解决方案或应用场景进行联合测试。华为采用全新的商业模式支撑新方案、新制造的测试和验证,加速其面市和落地。
三、安全与芯片、操作系统
从互联网安全到物联网安全,尤其对于智能制造而言,安全问题的优先级一再走高。原因也显而易见,工业领域,网络攻击事件代价过于沉重,轻则损失半个身家,重则连带消费者、工业品牌、甚至整个行业或国家机构部门共同蒙受损失。然而,真正的安全应先行于网络威胁,它应当成为全面守护智能制造顺利推进的保障和前提。
另外,当物联网技术持续渗透工业制造,其智能化需求已不仅仅限于云端处理,尤其在实时性较强的工业流程中,即时处理能力需求日益凸显。华为认为,设备或产品本身具备一定智能性的边缘计算成为今年全球工业领域最明显的趋势之一,也将在未来几年内智能制造中体现出强大是生命力。同时,它对芯片、操作系统及综合传感器的全面运用提出挑战。目前,华为集成了通信、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芯片或产品已在工业市场推出,同时将上述能力集成于平台,为智能制造提供绿色开放的沃土。
结语
要驱动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是一项长期和浩大的工程,有赖于制造业、科技企业、科研及政府机构这个有机生态的共同成长。庆幸的是,智能制造已经启航,弯道超车已现雏形,物联网时代它将在科技助力下持续变革,朝着2035的小目标野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