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新闻 > 正文
中国制造业如何进入拉美?
发布时间:2015-02-06     作者:www.planteng.cn
摘要:中国制造业能否顺利走向拉美,以及如何走向拉美?为了更好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对美国、拉美、中国三地的制造业现状及其走势做一概要分析和梳理。

 中国制造业能否顺利走向拉美,以及如何走向拉美?为了更好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对美国、拉美、中国三地的制造业现状及其走势做一概要分析和梳理。
  对于美国来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更加注重本土实体经济发展,提出了“重返制造业”的政策主张。2010年6月,美国制造商协会发布《制造业发展战略:创造就业机会,提升美国竞争力》,同年10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
  2015年1月21日,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谈及美国经济政策时指出,21世纪的企业需要向海外出售更多美国产品。他还提到,“过半的制造业管理者表示,他们正积极把工作机会从中国引回国内。让我们拿出更多理由,鼓励他们这样做。”上述信息表明,美国将会在制造业等领域重新发力,尤其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军事工业等尖端领域,美国会体现出强大的综合制造实力。
  对于拉美地区来说,其实体经济发展滞后已成为最大软肋和心头之痛。拉美国家曾实施过“进口替代工业化”的种种努力,但百年来拉美国家采取的“外向-内向-外向”钟摆式产业政策表现出了极大随意性,并对自身生产力发展构成了严重破坏。
  如今,不少拉美国家大多严重依赖大宗初级产品出口,本土所需的众多工业制成品乃至农产品等方面完全无法自给,像委内瑞拉、古巴等国因特定原因甚至连生活必需品都出现了严重匮乏。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中拉贸易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升温,中国商品大量涌入。2000年至2013年,中拉双边贸易量增长了21倍。然而,既有中拉贸易模式已引起拉美地区的不安,他们发现,拉美对中国出口产品80%属于原材料,而中国商品几乎全部为工业制成品;而拉美的工商业界也开始更多抱怨,“越来越多的廉价、常通过走私而来的中国产品定价过低,当地的生产商无法与之竞争。这造成的结果是,工厂正在关闭,成千上万名行业工人正丢掉饭碗。”
  在巨大社会压力下,许多拉美国家不惜频频启动反倾销举措。2008-2009年,拉美地区发起反倾销调查一度有60%针对中国,尤其是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等中拉贸易合作大国。目前为止,最易遭受反倾销措施波及的是钢铁、纺织、家电、鞋、轮胎、陶瓷、玩具、餐具、零配件等中国的优势制造业门类。拉美各界精英已清楚意识到,未来拉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两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要减少大宗商品出口依赖并改变现有失衡的贸易结构;二是重新启动“再工业化”进程,努力提升拉美本土的制造业竞争力。
  对于中国来说,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保持了12-14%的增长速度,其增速曾连续20年位居全球之首。200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19249.6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一度跃升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2013年,中国已有220种工业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粗钢、电解铝、水泥、精炼铜、船舶、计算机、空调、冰箱等产品产量超过了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然而,目前支撑中国制造业长期发展的诸多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制造业产业的升级转型及其外向拓展已形成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与此同时,2015年伊始,我们能够明显察觉到制造业“走出去”强劲的国家政策推动力。2015年1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上,习主席重申了“1+3+6”合作新框架,制造业即为六大合作内容之一。2015年1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通过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商业运作,促进我国重大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李总理提出的重点产业领域涉及到了铁路、核电等重大装备;钢铁、有色、建材、轻纺等优势行业;通信、电力、工程机械、船舶等成套设备等。而走出去的合作方式相比以往也更为多元,涉及到合资、公私合营等投资运营方式;境外产业上下游配套及配合;对外工程承包、对外投资、境外并购、海外研发中心组建等。
  相比以往,中国制造业有了更为清晰的走出去路线图。不过,中国制造业在拉美地区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在拉美的投资中呈现出了三大特点:一是产业投资比重过低;二是产业投资门类过少;三是投资国家集中度过高。举例来说,中国企业在拉美全部直接投资50%以上份额集中在了巴西,但2007-2012年统计显示仅有6%为制造业类投资。这提示我们,整个拉美地区的制造业市场还犹如处女地一样有待开垦。
  综合上述美拉中三方制造业的各自发展动向,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大致清晰的格局和轮廓:
  其一,美国制造业回返浪潮之下,还会积聚力量再次外溢,下一步必然会在贸易、投资等领域加大对拉美地区的投入,其制造业也将借助天时地利之便努力拓展拉美市场,无论是经济利益还是地缘战略都支撑了美国的这一趋向;
  其二,拉美国家会以制造业发展为突破口发起“再工业化”的新一轮尝试,这一发展战略会在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大国表现地尤为明显和紧迫,他们会以具备一定规模优势的交通载具、清洁能源、食品加工、金属压延等优势制造产业为根底,寻求实体经济的内生发展。不过,拉美国家难以独自推动其工业化进程,他们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战略性市场合作伙伴,而中拉双方产业的互补特性决定了,中国将是舍我其谁的最佳搭档;
  其三,对于中国来说,制造业走出去已是大势所趋,从全球市场范围来看,拉美地区具有人力资源充分、原材料资源富集、市场需求旺盛、制造业基础薄弱等有利条件,因此该地区必然会成为中国产业、产能出海的重要承载地。
  对于中美制造业企业在拉美市场可能遇到的竞争,其实并不会构成太大冲突和挑战,因为市场规则下的商业竞争从来都不会是零和博弈的形态。其一,中国企业的市场行为并不具备太多政治含义,国际资本及国际企业在拉美地区的活跃参与,将使得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受益;其二,中国和美国的企业竞争是一种差序格局,两国企业存在着不同的制造业优势门类,市场消费群体也存在相当差异;其三,拉美地区虽然幅员辽阔,但制造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它对人力资源、产业政策及产业链体系异常敏感,最终只会有少数拉美国家和区域具备成长为制造业中心的潜力,而制造业的规模效应以及产业间的分工协作诉求意味着,中美及其它各国企业会为了共同的市场环境和市场利益而团结凝聚。
  前期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拉美市场进行了可贵探索,并为后来者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成败经验。对于有志走向拉美的中国企业来说,仍然要特别清楚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概况来说,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主要是,中国产品变通及适用性强、生产工艺操作性及传授性好、产业门类博大齐全、上下游产业链条完备、生产制造实践经验丰富、技术服务后备支持充足等;而中国制造业的短板主要是,品牌价值国际认可度低、产品中低端价格及其品质形成定势、企业国际化管理经验匮乏、驻外人员本土化融入程度较低等。
  当前,学界及企业界人士经常谈及中国企业在拉美投资所遭遇的诸多挑战,这尤其集中在法律、社区、环保、劳工、语言、文化等领域。不过我们应该看到,这些障碍固然存在,但正如“把鞋子卖给光脚的人”这个寓言故事所启示我们的,针对一个巨大的新生市场,有人看到了风险,而有人则看到了机遇。换一种思维来说,恰恰是由于拉美地区存在着我们视为屏障的诸多门槛,才阻滞了国际上更多跃跃欲试的同行竞争者。
  对于能征善战者来说,深沟大谷从来无法真正阻止他们前行的脚步。此外,中国制造业企业在走向拉美的过程中,表面来看,其直接对标的竞争者是拉美本土企业以及美、德、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强劲对手;但从内里来说,中国企业最大的对手正是自身,中国的制造业在基础科学积累、高新技术研发应用、生产系统控制及管理、企业国际化物流及后勤保障等领域还存在不少不足和差距。未来,中国制造业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在快速变换的全球市场竞争格局中不断完成自我提升和超越;否则的话,不要说走出去开辟国际市场,就连中国本土的市场阵地到头来也会失去。
  《孙子兵法》云:“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其本意是说,在异国他乡作战,无论兵员、军粮、武器都应就地取材,从而维系持久充盈的战力。而在现代商战中,这句经典谋略留给我们的启迪就是,在万里之遥的拉美大地投资设厂和创业拓荒,中国的创业者要调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纠结心态,放下“一口想吃个胖子”的急躁情绪,摆脱国内多年养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定势。他们尽管雄心勃勃、志向远大,但还是必须学会融入并隐于拉美社会,他们要像自己的祖国那样珍视和热爱这片土地,要像拉美本地人那样去生活和思考,并像拉美本土企业那样进行市场化生存、发展以及持续性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