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新闻 > 正文
打造适合企业的全自动生产流水线
发布时间:2012-03-21    
摘要:几天,温州海洋五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陈海燕忙着外出考察,她希望能找到一家国内机械厂合作,打造适合自己企业的全自动生产流水线。

  这几天,温州海洋五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陈海燕忙着外出考察,她希望能找到一家国内机械厂合作,打造适合自己企业的全自动生产流水线。

温州海洋五金有限公司里生产车间小而拥挤,制约了企业再发展的空间。

  “打造自动化流水线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可以大大提升产品质量。”陈海燕兴奋地说。
  而更具现实意义的是:自动化生产意味着制造环节从原来的向人工要效益转向机器要效益。
  这是一道“减法”。对于“海洋五金”这家正在成长中的小微企业来说,这道“减法”不同寻常。
  记者来到这家企业时看到,它就租在一幢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小楼里。在三楼、四楼的生产车间里,有两个由废弃的流水线改造而成的操作台,十几个工人正在进行包装、喷光、点钻等作业——为了克服场地不足、投入有限的困难,公司从2008年开始实现流程改革,给生产“减负”,将90%的生产订单外包出去,一线的员工数量由原来的280多人减到了如今的70多人。
  而另一方面,“海洋五金”也在努力地做着“加法”,即: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发和营销,不断壮大自己的销售网络,积累更多的客户资源。
  一加一减中,这家小企业慢慢拓展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陈海燕是永嘉县五金饰扣里为数不多的女老板。四年前,她和丈夫依靠多年做生意积累的资金,办起了自己的五金饰扣企业。她倾注自己所有心血,不断探索企业成长路径,更切身感受到小微企业在市场浪潮中生存的艰辛。“说实话,压力非常大。”陈海燕坦言,将生产订单外包最初是不得已的办法,但正是这个办法,逐步打开了一条新路。
  独辟蹊径给企业发展带来了甜头。这几年来公司产值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1年亩产值达到千万元,工人平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还成功跻身温州市千新企业行列。
  不过,土地、资金等要素紧缺,产品竞争力不强、利润水平较低等问题依然困扰着陈海燕,她还在细细摸索,如何才能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为企业找到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
  企业主访谈:
  碰到难题不要怕,逐一击破它
  记者:当初为什么会想到生产外包的虚拟经营模式?
  陈海燕:刚开始真的是一种无奈之举。办厂之前,我一直在做五金方面的生意,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订单是不愁的。但是企业规模太小,特别是场地规模极为有限,严重影响了生产。当时我看到几百平方米的生产区内坐着200多位工人,连货物都没地方堆放,我就感觉这样的情形肯定不能持续。如果不找一条出路,可能会失去很多客户,与其这样,还不如利用外面的力量、整合外面的资源为自己发展助力。
  记者:选择这条道路效果如何?
  陈海燕:应该说我选择走这条道路是明智的。最明显的好处就是不用为土地不足和“用工荒”而发愁了。外包后,公司用工量明显减少,员工少了三分之二,而企业的订单却在不断增多。
  记者:有没有出现新的问题呢?
  陈海燕:如果说有什么新的问题,那就是生产外包后怎样才能保证产品质量,让客户满意。为解决这个新问题,我们还有新的打算,那就是投入巨资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引进全自动化流水线。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困难不小,但我不怕,逐一击破这些难题就是了。
  记者:对企业发展有什么目标?
  陈海燕:我现在非常希望能够拥有面积在40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厂房,可以让我有足够的施展空间。我还希望改进设备、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构建营销网络,但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可是像我们这样的小企业没有自己厂房,很难贷到款。不过我想只要肯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之前我们通过生产外包的形式解决空间要素制约,现在正在想办法降低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做出品牌,这样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采访后记>>>
  智慧,
  打开成长天空
  土地不足,就采取生产外包、虚拟经营形式来破解;劳动力成本太高,就想方设法引进自动化流水线;产品利润低,就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面对困难,陈海燕想到的不是退缩、不是抱怨,而是逐一击破、稳扎稳打,不仅化解了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道难题,还为自己打开了一片成长的天空。
  当前的市场环境对小微企业来说无疑是困难的。生产成本上升、劳动力紧缺、土地资源不足、融资困难,都给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实实在在的挑战。但是,依然有那么多像陈海燕一样的小微企业主,保持信心、坚守实业,凭借足够的智慧向着自己心中的梦想坚定前行。
  不过,坚守实业光靠企业家的单打独斗还不够,政府也应着力扶持,当前尤其要加快改善环境、加大帮扶力度,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为小微企业的健康前行增加更多动力。